10年来,伴随着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10年前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746.5亿美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同时助力中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
付出代价实现转变
“多年来与美国企业交锋的经历充分表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难以‘走出去’。”通领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伍胜近日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对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深有感触。
2004年4月,通领科技的专利产品在美国市场销售渐旺,市场竞争对手美国莱伏顿公司却在此时开始发起针对通领科技的一系列行政、司法专利侵权诉讼。为此,通领科技从对于维权方面一无所知、被动应对到主动维权,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消耗了1080万美元的巨额诉讼费用,到2010年12月,历时6年在美国取得了行政与司法诉讼“五连胜”的成绩,演绎了中国民营企业运用知识产权进行海外维权的经典案例。
通领科技的遭遇,只是近10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在许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印象中,美国“337调查”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从2002年至今年9月底,中国企业已遭遇“337调查”近140起,其中90%涉及专利,我国已连续10年成为“337调查”的主要对象。
由于中国企业对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法律进行维权缺乏了解,对于“337调查”,有的企业不去应诉,不得不退出该国市场;有的不熟悉正确的维权路径,坐失维权良机,白白损失了本不应承担的巨额赔偿费。因为这些原因,10年来中国企业在“337调查”中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在付出了代价高昂的“学费”后,更多的中国企业像通领科技一样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成长起来。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也着眼于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将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海外维权提供了专业、务实的有力指导与支持。
2009年4月,江苏盐城捷康三氯蔗糖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中国企业,在主动应诉英国泰莱公司在美国发起的三氯蔗糖生产工艺专利侵权的“337调查”案中胜诉,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企业的信心。随后,江苏南通医药保健品有限公司、深圳记忆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临海永磁电机有限公司等体制不同、规模不等的许多中国企业,都在“337调查”中赢得了胜利,笑到了最后。
自主创新赢得世界
来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报告表明,世界上20多个创新型国家拥有全球90%以上的发明专利,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对全球500强企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80%。在全球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知识产权贡献率已经由20世纪初的5%上升到如今的80%至90%。
纵观“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无不是以知识产权作为优势的企业。华为、中兴通讯、海尔、三一重工、通领科技等一大批中国企业,近年来正是通过自主创新以及发明专利数量的大幅增加,提升了市场竞争能力,获得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达到145.1万件,是“十五”期间的2.6倍;同期中国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3.6万件,是“十五”期间的4.3倍,在世界的排位从2003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4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发明专利支撑下,实现了从技术追赶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建立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产业链条,迈出了海外成功维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的坚定步伐。
入世以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迅速增强,中国专利申请总量10年增长了8倍,从2001年度的20万件增长到2011年度的163万件,一跃成为世界专利大国,来自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占总量的比例从10年前的不到2%上升到2011年占52%,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市场竞争能力及应对各类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显著增强。
“从被动应诉到主动维权,是中国企业不断熟悉规则,树立了自信心的具体表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新明教授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走出去”的坚定步伐,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掌握知识产权竞争的主动权,也将会在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维权之路上越走越顺畅。(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